中国软件与服务业的机会与挑战
——刘积仁博士在2009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西部论坛的演讲
针对中国软件与服务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做什么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东北有一句话叫做“棒打狍子瓢舀鱼”,就是形容随便捡个棒子就能打狍子,拿个瓢就能舀鱼。这是中国刚刚进入市场经济初期的一个基本事实,在一个做什么都能赚钱的时代里,大家只要看到机会就都富起来了,每个人都充满了自信,做什么赚什么。我们特别习惯于GDP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而在8%以下我们就会感觉不适应,对于3%或2%的增长,我们的企业经营就会感到更加困难了。
事实上,中国正在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个变革就是有一天中国一定会像美国、日本一样出现低增长、不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像日本最近十几年来GDP没有增长,而有一批优秀的企业还能赚到10%、20%的利润,还在不断地成长,充分展示出日本企业的成熟度和竞争力。今天当日本的企业营业额下降了40%、50%的时候,他们还能够活下来,而不像我们这样悲观,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所以,过去我们之所以会成功,是由于市场的机会太多了,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以此来评价自己的竞争能力,更不应该以此来评价我们过去30年的成功。我们需要理智的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势,适时做出调整,那我们就会面临更大的危机和风险。
二、软件与服务业在中国有着光明的未来,发展它需要全新的思维
软件和服务业虽然有着光明的未来,但它在中国的发展却是刚刚开始。如果说中国在过去的30年间,我们的制造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么在未来的30年间,中国无论是制造业的升级,还是整个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软件与服务业,就是拉动这个产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所以,几乎中国所有的城市都把它看成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并期待它给整个城市的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各个城市在制订发展规划时,都会有这样的基本认识:第一,我们有人才;第二,我们有不断培养人才的大学;第三,我们有软件企业;第四,软件企业不需要什么物流,所以软件与服务业非常适合我们地区的发展。在过去的三五年间,中国的各大城市,尤其是大学比较集中的城市,都开始建立软件园、软件基地等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都在试图拉动软件与服务业的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来看待它,而不是用我们过去30年成功的思维来看待这种产业。我们说我们有大学,有大学不一定意味着有全面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高达400-500万人,如果有20%即100万毕业生加入到这个行业里工作,那么中国应该是全球IT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在产业规模方面,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来满足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三、人才的竞争力是全球化竞争能力中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制造业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市场转移的话,在过去的20年间,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产业也正在向这些新兴国家转移。这种转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是跨国公司在印度和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像微软中国研究院可能几千人,IBM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有1万多人。实际上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的研究机构,用的大多数是中国本土人才。
伴随着全球的软件研发、软件设计,包括各种服装、电子产品,以及各种各样现代家具的设计产业,大规模地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转移的过程中,新兴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开始。事实上,新兴国家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今天我们讲的全球化已经不是国家的全球化,也不是企业的全球化,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全球化。企业里如果没有每个人的全球化能力,那么绝对没有企业的全球化能力;如果没有企业领导人的全球化能力,那么也不会有这个企业的全球化能力,在软件服务业中这种能力的表现将比制造业更加明显。
因此,我认为,如何把优秀的教育设施以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变成适合于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一个长期的投资,而这个产业需要的全球化人才的培养需要有种树的思维,可能这个树不是杨树,而是白果树(注:生长的比较慢),需要你花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把它做大。
四、“多届政府,多个领导,一个目标”是一个城市的软件与服务业取得规模化的关键
过去我去过很多城市,一些政府领导会经常问我,我们这么重视软件与服务业,怎么这个产业今天还处于这么小的规模? 原因是这种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某一个单一的因素,即使拥有了很漂亮的建筑和软件园,也不一定拥有规模化的产业。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批优秀的企业,包括持续性的投资,包括政府在这个方面特别有远见的决策。
我记得到秘鲁开过一次会,他们在墙上写了一个大的标语,内容大概是:“十五年发展规划、十届政府、六个总统、一个目标”。如果把这句话拿到中国,用在发展中国的软件和服务产业那就太好了。所以,在发展软件与服务产业时,如果我们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这种产业的规律,不从打造它基本的竞争能力开始,结果一定是失败的,也一定是失望的。这种失望可能会使我们浪费很多的资源,很多的投入、大量的心血在很短的时间得不到很好的回报。
举一个例子,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这几年发展得很好,得益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年薄熙来在大连做市长,就开始把发展软件与服务业作为大连战略产业来抓,后来夏德仁当了市长,一直延续至今大连始终如一的发展软件与服务业发展,使得大连软件有了10年的持续发展,现在有6、7万人从事这个行业,2008年大连的软件与服务业收入达300多亿元,成为大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而且这个产业使得大连成为了全世界令人瞩目的新领军城市,大连城市的国际影响力获得巨大的提升。但是,在过去的7、8年时间中,大连市领导班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因为在早些时候,他们的投入和所获得的结果是不成比例的。因此,只有长期坚持做下去,这个产业就会有非常光明的未来。
五、金融危机下扎扎实实、打造企业的基础能力最为重要
金融危机对于全球软件与服务的外包有着巨大的冲击,第一个受冲击的行业是金融行业,在印度,金融行业外包的量差不多占印度外包业务的30%、40%,导致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的业务量骤减。
第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相信不仅仅是软件产业,我想大家已经注意到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发言,这个发言的针对性很强:“美国的税法,导致了美国的大量工作移到了班加罗尔,而不是美国本土”,就是因为美国的税法鼓励外包工作的转移,所以国会在今年要通过一个新的法律,就是美国的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情况下,在当地挣的钱,如果拿回本国,则是不需要交税的,税金会对跨国公司的投资,特别是分支机构的建立产生很大的冲击。所以,现在印度的相关企业感到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因为它们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外界说,这是奥巴马政府和美国企业的第一次较量,这种较量对美国企业的利润、收益的水平都会产生很大的直接的影响。
因此,当我们看到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心里明白:很轻易就能赚到钱的事不会有了,在这个方面需要更聪明的人。我觉得未来的聪明,不是表现在你对一个事业的敏锐,而是扎扎实实的打造你的基础能力,打造基础能力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必然阶段。
所以,我认为,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这一次的金融危机是我们人生和事业发展中必要的一堂课,而且也不是一件坏事。之前我跟王健林董事长交流过,比如盖房子,未来中国的房地产永远会这么繁荣吗?如果有一天房地产的公司像美国、英国这样的,房地产公司会变成什么形态呢?如果你今天不想,以后永远没有机会想,你以后要永远退出这个行业。我们许许多多的行业,过去靠对市场的能力、政府的关系,靠大的市场机会,我相信以后这种机会不会存在了。所以,我们的企业应该认认真真地研究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从现在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如果我们选择了为了未来还要持续地在这个市场生存,那么就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否则现在还是一个比较好的退出机会,应该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以上内容根据刘积仁博士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西部论坛”中演讲的观点整理)